第一,不要用语言扼杀有可能的事情。
事情有可能发生,是成长思维的重要指标。孩子在逆境中,在挫折中,首先要相信“可能”,就是可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反转,这样,才能更容易生出勇气和动力。
在面对放弃的时候,孩子说:“我不行了,我要放弃了。”父母需要告诉孩子:“我相信你,我们可以试一试其他的方法。”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说:“这太难了,我好像做不到。”
父母要告诉孩子:“难题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你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再多用一点时间和耐心,一定可以的!”
当孩子自我否定的时候,孩子说:“我太笨了,我不如别人。”父母要告诉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解决这个问题,多练习找方法一定会让你有所提升。”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了,当孩子的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的时候,父母要通过智慧的、疗愈性的语言来找到孩子内心的缺口,向孩子的内在灌注积极地暗示,当孩子接受到这个正能量的时候,他就会相信事情会朝好的方面去发展。
第二,一定要跳出舒适区。
停留在舒适区里,不愿改变,这是很多孩子和成年人身上都存在的现象。在舒适区做有把握的事情,会让人感到舒适,应对自如。
如果迈出舒适区,去应对挑战,很容易自我否定,也很容易情绪焦虑,或者直接放弃,这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要引导孩子跳出舒适区,就需要父母在言行上对孩子更多的鼓励和陪伴。
比如,孩子不愿意自己单独一个人去念书,就是因为人际关系的舒适区面临了挑战。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着急,然后放弃,那么孩子就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只有用言语去鼓励孩子去尝试,有可能的话,再陪他一起去听课,让孩子在适应挑战的时候有一个缓冲的过程,那么跳出舒适区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思维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去培养激发出来的。
这对于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宝爸宝妈们需要重视,多引导多鼓励,让成长型思维在孩子身上扎根,会让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