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简单来说就是:只要在某个领域投入超过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够成为专家水平。
有人相信这个概念,坚信十年磨一剑,只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拼搏,十年就能成为武林高手。
也有人反驳:没有电脑前,人人都用笔写字,那些经常写字的老师等人,写了一辈子字,为什么没能成为书法家呢?
要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作者在书中引述的心理学家们说的是:
“从统计上来看,一万小时的练习是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但是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
像运动员、书法家、歌唱家,演讲等等技能,想要入门,简单重复的大量训练都是不可少的。
有很多领域的专业人才跟天赋是有一定关系的。在违背天赋的前提下,不断地强调勤、刻苦练习、熟能生巧,这种对“一万小时定律”的解释,显然是没有什么用的。
怎么样的训练才有用呢?
找对老师
所谓名师出高徒,没有老师指点,机械式的训练肯定难有成就。看似简单的跑步运动员都有专业教练,何况其他呢。
用对方法
练习一门技能的方法关键有三点:一是正确,二是有效,三是持续,不能片面的强调持久的力量而忽略了前面两个关键点。
比如:滴水穿石,不是每滴水都有穿石的功夫,成功必须满足三个前提,
第一,水滴的方向永远不变。
第二,水滴落到石头的位置必须集中在某一个点上。
第三,水滴的重力不能减弱。
用对时间
一万小时定律中的一万个小时并非是一个具体的数字,每天掐着表去计算,累计一万个小时,也是错误的方法。
南宋大学者朱熹曾说:“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
若忧虑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
意思是说,处于平静状态下读书,学习和思维的效果好,若心情急迫烦乱,想不出什么道理,学习效果差。
他又说:“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
意思是说,读书必须定心,保持平静轻松的心情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找准方向
当你想选择某个领域坚持学习有所结果,一定要找准方向,不要做无意义和很容易替代的学习。
做一个自律又自由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