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细胞
发布时间:2020-12-28 21:37
栏目:家庭建设
发布单位: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一初
点击量:1530
【公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 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总和。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
家风决定民风世情,家风重在家教,家风贵在立人,它是培养社会人的起点和决定环节,受到良好家风熏陶的人,启蒙早,心智全,不仅具有较好的学识修养、处事技能,而且懂得恭谦有礼,与人处进退有度,游刃有余,过格的事不做,损人的事不为,日三思己过,处处约束言行,从而在公共活动、公共交往领域形成和谐的民风世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求强制他人,只检讨个人言行得失,则朴实民风、信义世情盛。
家风关乎国风国运,俗话说国是家的国,家庭和个人是构成国家的基本组织和细胞,个人才华和品行才是民族力量的根本,家庭家风则为这种力量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保证。孝悌的家风才有忠诚不二的国风,勤劳朴实的家风才有诚信无欺的国风,坚毅坚守的家风才有持之以恒的国风,家风正,则国风清明,国运亨通,国家互为一体,血脉亲情,相互为股肱,民尽国事鼎力而行,国护民生必尽其功。古来先贤,历来重视教化,以教化人,以教盛门,以教兴事,这是治理国家之根本,理料国帮之上策。
家教是一个家庭素质的体现,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批评没有家教,那是很严厉的批评了。其实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全家团聚的日子,更是一家人表达亲情、传承家教的最好时机。但是现在有很多家庭传统教育缺失,使我们的家风难以传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家教缺失。有的家庭是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等老人相依为命,老人忙于农活,无暇对儿童进行适当教育,只是管吃管住,多数留守老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还溺爱孩子,隔代教育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原则;有的家庭是父母没有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让孩子无所适从。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是家长的言行不一,让孩子失去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是社会影响。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互相影响,有些传统的好的东西,如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等精神,某些新生代孩子可能觉得过时了,没什么价值了,不屑于去学习,甚至还嘲笑老一辈人迂腐。他们喜欢互相攀比,奢侈享受,啃老索取,不讲奉献,没有公德心。这些都是价值观扭曲的表现。
要解决家风传承的问题,我觉得就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每个小家的子女教育做起。我们有的人已经淡忘了家风是什么。没有小家的精神传承,哪有“大家”的凝聚力。现在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每个小家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就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要做到言传身教。政府要竭力拓宽就业渠道,让多数人能就近就业,自主创业,争取每个家庭的家长能在孩子身边言传身教,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教起。如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代表长幼有序,有客人来访应主动打招呼表示尊重,借物要及时归还代表诚信等。家长也必须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