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没有一“家”之和睦,就没有一国之安宁,齐家,任重而道远。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事实如此,家并不好治理。家庭建设,是我们成家后要注意的第一要务,往小了说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往大了说这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家庭即为以婚姻、血缘、收养关系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个人是家庭的基本构成要素。家庭建设,是每一个人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作为人类生活最近本的组成形式,家庭问题既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
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没有一“家”之和睦,就没有一国之安宁,齐家,任重而道远。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事实如此,家并不好治理。我个人认为每个家庭成员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即我们经常讲的父慈子孝,“慈”、“孝”是实现家庭和谐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要素,我们称之为和谐家庭建设之两翼。
“慈”是协调父母与子女亲子关系的润滑剂,是和谐家庭建设之左翼。每个孩子的出生为每个小家庭创造了一份新工作、一个新希望、一个新话题。孩子不仅仅是夫妻生物上的结合,更是夫妻关系的稳定剂和润滑剂。《大学》里说“为人父,止于慈”我个人认为作为父母,能够履行慈道,就算达到了父母疼爱子女的最高境界。“慈”是协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润滑剂,是使家庭趋于和谐的基础。“慈”是协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润滑剂,是使家庭趋于和谐的基础。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讲的慈爱并不是溺爱,溺爱不是爱。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父亲就是家里的一片天,是家的主心骨,顶梁柱,一个合格的父亲,承载的一个家庭的命运,发展的方向,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真正的父爱是从实际出发,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精心教诲,并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影响自己的孩子。
“孝”是协调子女与父母关系和谐的催化剂,是和谐家庭建设之右翼。父慈则应当子孝,子女成年之时,便是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之日,子女不应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应尽到为人“子”的责任和义务,这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孝”文化。“为人子,止于孝”,我认为孝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与根本道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孝都做不到的话,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环境下,就不会有人认为这个人能做成大事,汉代所谓的“举孝廉”也正是为此。一定程度上说,遵循孝道是有利于调节、缓和家庭内部矛盾的,也有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孝,更是被儒学创始人孔子看作是天地自然之法,是人们行为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孔子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所以,我们在建设和谐家庭中,要寻找到这个“根本”。我们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要遵守“孝道”,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代际“反哺模式”。可以说为人子的遵守孝道对于调节传统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利的,更有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慈”和“孝”是和谐家庭建设的两翼,更是符合孔子所倡导的“父父子子”即为父的要慈爱,为子的要守孝道。慈更是协调个人家庭关系的必须,孝道是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反哺。在物质极大丰富和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传承孝的文化,弘扬孝的道德,鼓励孝的行为。因为物质的丰富代替不了亲情的温暖,社会的保障同样也弥补不了子女的反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主旋律的今天,不仅仅是为了换回一个人类社会应有的人性关怀,还为我们从文化的视野来解读法律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概念,也指明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